面对烟台小股东的举报和近期公司管理层的边控传言,万科(000002)终于以正式的形式,做出了官方回应。
4月14日晚间,万科公告投资者关系活动的相关内容,针对近期围绕公司的一系列传闻一一做出解释和澄清,包括烟台公司与小股东的纠葛、济南万科总经理肖劲被公安机关带走,以及万科高层被边控等传闻,万科均表示公司依法经营,相关传闻多为不实。
一向被视作房地产行业标杆的万科,负面舆情为何如此密集?市场关注度为何如此高?其背后的根源,仍在经营上。在14日的投资者交流活动上,万科开门见山,称“当前万科的确遇到了阶段性经营性困难,流动性短期承压。”
整体来看,一方面是房地产行业中万科作为非国央企“最后一道防线”的特殊性;另一方面,则是万科面临困境的事实。两方面因素影响下,万科的风吹草动都成为资本市场担忧情绪的来源。
那么,万科何以至此?答案是,过去几年,无论是多元化业务还是开发主业,万科的“惯性”扩张战略遭遇极端行情,从而引发如今房地产销售规模下滑、多元化业务乏善可陈、债务总额维持高位、保交付压力仍处峰值等困难。
“往者不可谏,来者犹可追。”万科将如何解题?能否在此轮危机中活下去?目前仍无结论,万科的“活下去”之路任重而道远。
经营现状
经营上,万科正面临利润连续下滑,且未来将进一步下降的压力。
最新的年报数据显示,2023年万科实现营业收入4657.4 亿元,同比下降7.6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1.6亿元,同比2022年的226.9亿元下降了105.3亿元,降幅46.4%。至此,2023年,万科集团的净利润已经较2020年高峰期的415亿元减少了七成。
与此同时,万科未来两年的营收和利润率均处于下行预期中,这或许会导致万科未来两年的利润规模继续下滑。
数据显示,2022年、2023年,万科的销售金额分别为4170亿元和3761亿元,同比2021年的6278亿元均处于下滑状态,而这反映在万科未来两年的财务报表中,将是营收规模的下滑。此外,随着万科集团近两年拿地规模锐减,加上存货已从2021年高峰期的10756亿元,消耗至2023年7017亿元,除非未来两年房地产销售端快速回暖,万科增加拿地补货,否则,万科未来两年的销售规模也会继续下滑。利润率方面,今年3月末的业绩会上,万科集团财务负责人韩慧华明确表示,未来两年公司毛利率仍面临下降压力。
此外,正如今年3月祝九胜在业绩会上所说,万科开发业务的销售规模下降,2023年销售金额下降9.8%,2024年前两个月销售规模继续同比下降了40%以上,这导致收入不断下降,但同时,2023年万科面临过去相对较大规模销售物业的交付问题,交付规模对应的工程支出并不小。
偿债能力方面,万科则面临货币资金大幅减少,有息负债微增的局面。截至2023年年末,万科集团持有货币资金998.1亿元,较2022年同期减少27%;截至2023年12月31日,万科集团的有息负债合计3200.5亿元,同比微增。有息负债中,一年内到期的有息负债约624.2亿元,从数据上看,万科持有的货币资金还能够覆盖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务。
融资模式的调整,也增加了万科的资金压力。
“过往万科90%的融资都是信用贷款,80%的融资总部一个融资团队就可以完成,银行给予万科总对总的融资合作方式,是可以提款一笔大金额的,现在因为监管政策的变化,必须转向以项目抵押的融资模式,要把融资落实到每个项目,按项目工程进度提款。”祝九胜称,这一转变带来的问题是,项目的资金基本会被封闭在项目的监管账户上,这导致总部的自有现金流略显不足,总部原来的现金流储备会被逐渐消耗。
不过好在银行的宽容,使得万科在银行融资还没走入死穴。祝九胜表示,与万科长期合作的银行有26家,房地产行业销售下滑,回款减少的情况下,银行在风险防范方面是万科的同盟军,对于融资模式的转变,合作的银行给了万科1~3年的转变时间。
另外,今年3月末发布的年度报告中,万科集团首次提出降杠杆目标——未来两年削减付息债务1000亿元以上,削债金额占当前有息债务的三分之一。对于削债的途径,除了暂停年度分红,留存经营的净利润外,万科曾公开表示,要通过大宗资产、股权交易兑现“蓄水池”,2024年实现交易回款不低于300亿元。而早在去年下半年,万科就已经开始出售资产,已陆续出售了广州天河万科广场、悦榕庄酒店的股权、上海七宝万科广场50%的股权,共回笼资金约37亿元。
对于企业来说,果断处理手里的资产,以保证现金流安全,是面对生存问题时的明智选择,但另一方面,将培育多年的经营性业务拱手相让于他人,随着持有的资产减少,这也将影响万科未来的长期投资价值。
战略反思
一系列经营与流动性的挑战都已密集来到眼前,这让万科的管理层真正开始直面2018年就提出的“活下去”的命题。“虽然有外部市场变化的原因,但更多是企业自身在宏观情况、行业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时,依然维持扩张惯性,未能及时调整有关。”关于当前公司面临挑战的原因,万科这样概括。
具体来看,“多元化业务”是万科高层反思的第一个原因。
万科表示,尽管公司在行业中最早意识到需要转型发展,提出“开发经营服务并重”的经营理念,并布局了一批经营服务类业务和业态,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步子过大、操之过急的问题。转型业务超出公司资源匹配能力,过多占用了开发业务资金,规模过大也导致管理能力跟不上,经营目标未能按计划达成。
在今年3月末的年度业绩会上,万科集团总裁祝九胜曾坦言,万科的经营性业务布局接近4000亿元,不过目前经营性业务的收益率还不足以覆盖利息。万科公布的数据显示,2023年境内新获融资的综合成本约3.61%,创历史新低,也就是说,整体来看,万科集团的经营性物业收益率或许不及4%。
回顾万科的多元化业务,大致分为两轮,第一轮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,万科创立之后的第一个十年,王石带领下的万科曾经营过饲料、影视器材、饮料等,还曾确立“综合商社”的发展模式,业务布局进出口贸易、零售连锁商业、房地产开发等十大行业。
不过,在1993年,万科就及时止损,决定放弃以“综合商社”为目标的发展模式,提出了加速资本积累、迅速形成经营规模的发展方针,并确立以城市大众住宅开发为主导业务。此后的20年间,万科几乎将精力全部倾注在房地产开发业务上,在2010年实现了1000亿元的销售目标,成为首家年度销售额超过千亿的房地产公司。
直到2014年,万科在持续霸榜房企年度销售规模榜单多年后,开启了第二轮多元化之路。当年万科将公司“三好住宅供应商”的战略定位调整为“城市配套服务商”,提出从“地产开发为主”转向“不动产开发、经营、服务并重”。战略定位调整之后,万科在住宅地产开发的主业之外,相继布局了物流地产、商业地产、长租公寓、养老、滑雪、酒店、教育、食品养猪等业务。多元化业务的布局离不开资金的支持,而彼时的万科确实处于现金流比较充沛的阶段,2014年年末,万科的现金短债比接近3倍。
或许是为了让多元化业务快速成长起来,万科的多元化业务布局,很大程度上采取了收购的方式。2014年,万科成立物流地产事业部,布局物流地产;试水长租公寓业务,并在两年后正式推出公寓品牌“泊寓”;2015年成立梅沙教育;2016年以128.7亿元收购印力集团96.55%股权,2018年又以83.65亿元收购了新加坡凯德集团位于中国内地的20个购物中心;2017年成立冰雪事业部,同年,万科与酒店运营商悦榕集团成立合资平台“悦榕中国”;2018年7月,万科出资170亿元收购全球物流巨头普洛斯的股权,成为其第一大股东。
2018年,也就是在开启多元化业务布局之后的第四年,万科将战略定位进一步升级为“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”。与此同时,在当年9月,万科在行业内喊出了“活下去”的口号,据悉,当时郁亮在“活下去”的讲话中明确提出“收敛与聚焦”,即投入和产出不匹配的、风险和收益严重不匹配的、做了三年还没做成的、做了三年仍靠万科内部资源内生增长的业务,要调整甚至不要做了。
不过,“收敛与聚焦”思路的提出,并不是意味着万科多元化业务的结束。2019年,万科成立梅沙教育事业部,2020年成立食品事业部,2020年末万科的冰雪事业部并入新的酒店及度假事业部。
2015年3月末的年度业绩会上,郁亮曾表示,“希望在十年后,新业务能取得和住宅并驾齐驱的地位。”如今,10年之约将近,万科经营性业务的收益率还不足以覆盖利息,换言之,当前万科的多元化业务的探索很难用“成功”二字来形容。
2023年的业绩报告中,万科提及的经营性业务中,已经没有了教育这一业务。2023年,除了物业板块的万物云(02602.HK)年度营收超过300亿元,并为万科带来7亿元的分红外,其他的物流仓储、租赁住宅、商业开发与运营、酒店与度假四项业务,2023年能给万科集团带来的年度营收均未超过百亿元,而这四项业务的盈利情况,万科集团也未公开披露。
实际上,早在2021年郁亮就曾反思:“多赛道同时探索的成本比预想的更大,过去开发业务增长速度快,承担了有关成本,市场变化之后,这些学费对成绩的影响就显露出来。”
2023年的业绩报告中,万科也表示,尽管公司经营服务业务的能力获得了长足发展,但经营性不动产天然存在资金回收周期长、占压大的难点,有关融资机制成熟后才能完全解决。目前,万科集团的上述四项业务REITs还未完全打通,仅商业完成了REITs上市,物流、长租公寓正在准备发行REITs。
信心重建
除了多元化业务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不完美,万科的房地产开发主业也没能逃过高速扩张的惯性。
“尽管公司在行业中较早意识到高速增长终将结束,但我们的行为未能坚决摆脱行业惯性,在不少城市包括一些重点城市和一线城市,出现投资冒进和失误。在中央明确提出行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与要求后,未能对行业普遍存在的'三高'模式进行更为彻底的调整。”在本次投资者交流活动中,万科将此列为目前公司面临挑战的二个影响因素。
记者注意到,2018年以后,万科在筹资活动方面确实有“降杠杆”的动作。数据显示,2019~2021年,万科的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由正转负,分别是-333亿元、-325亿元、-231亿元,2022年尽管为正,但仅净流入34亿元,2023年该数据继续净流出368亿元。
不过值得注意的是,从投资拿地、负债方面的数据来看,万科并没能在2018年之后就立马“刹住车”。
根据万科的年度报告,万科集团2018年的权益拿地金额约1351亿元,2019年,万科的权益拿地金额不降反增,至1550亿元,2020~2021年的权益拿地金额依旧维持在1400亿元的高位,直到2022年房地产市场下行,不少千亿房企债务纷纷违约,万科每年的权益拿地金额才降至500亿元左右。
负债方面,wind平台统计的数据显示,2018年万科的总负债增至12930亿元,此后的2019年~2021年,万科每年的总负债在2018年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台阶,增至15000亿元左右,直到2022年,该数据才开始下降,2023年降至11019亿元。而有息负债方面,从2017年到2023年,则呈现每年逐步上升的趋势,即便国家层面在2020年底提出“三道红线”融资新规后,万科的有息负债余额仍然从当年底的2585亿提升至2023年底的3200亿。
为什么没能刹住车?这是万科出现流动性紧张局面后,市场普遍追问的命题。对此,万科或许早有预判,比如万科董事局主席郁亮曾在2021年的业绩会上表示,当追逐规模仍然流行、土地争夺愈演愈烈的时候,万科对市场判断过于乐观。
也许,万科预见到了开头,却未预料到结局。截至目前,楼市的调整幅度已远超市场预期,且暂时仍未出现反转信号。如果说万科在2018年高喊“活下去”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自我警示,那么如今,“活下去”已是不得不面对的生死考验。
从3月底的业绩发布会,到两日前的投资者交流会,万科管理层仍然在积极释放“渡劫”信心,而外界也对公司发展前景给予了空前关注。对于当下的困局,祝九胜在3月底的业绩发布会上表示,“一开始有点懵,现在基本整明白了该怎么办。”
万科此时释放的信心,来源于多个方面,比如大股东深圳地铁乃至深圳国资委的鼎力支持仍在继续,预计有百亿级的资金正在逐步落地,再比如二是约4000亿的经营性业务处于爬坡阶段,且REIT等经营性项目融资已在推进。
对于公司发展前景,祝九胜套用了李白的诗歌“轻舟将过三重山”来向外界传达信心。但4月15日,万科A收盘收报7.14元/股,股价创近10年来的新低。至少,截至目前,万科仍需要为重获资本市场的信任而努力。
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,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,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。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,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,包括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。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。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:021-22002972或021-22002335;banquan@yicai.com。 文章作者张慧敏
相关阅读 万科:聚焦三大主业提升竞争力,上半年高质量交付7.4万套 07-09 21:15 中报前瞻 业绩与估值持续探底,“冰河期”光伏股中报是利空出尽吗光伏行业出清和基本面复苏仍需时间
06-30 19:41 关于市值管理、精算假设调整,中国太保管理层有这些回应中国太保A股年初至今上涨19.22%,H股年初至5月末也上涨了近30%。
06-06 22:44 从房企年报看房地产风险:经营业绩与债务特征房企要加快业务转型,布局“好房子”新赛道。
05-27 15:18 微研报:资产端三因素共振 看好寿险投资机会05-21 11:45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