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原标题:技术狂飙要站稳人民立场:生命权是商业文明底线)关于股票的
文 | 李德林
如果瓦特还活着,他站在曼彻斯特博物馆的穹顶之下,凝视着全息投影中上海外滩人头攒动,人人都握着智能手机,坐上新能源智驾汽车绝尘而去。瓦特会惊讶技术平权的广度,也会很失落,他会联想到蒸汽机普及时英国仅有3%的工厂能负担新型动力装置。当瓦特在汉兹沃斯闭上双眼300年后,蒸汽机时代已经尘封在大英百科全书,世界进入人工智能的硅基文明跃升初期,在一个技术狂飙的时代,用户安全成为从人工智能崛起到站稳人民立场的全新考卷。
现在全球已经有超过50亿网民,有3400万开源代码托管项目,无论是遥远的非洲村落,还是近在咫尺的中国沙漠,光伏太阳能都在跟网络技术联合改变这个世界。世界已经进入智能制造时代,数控机床与3D打印技术能让个人具备19世纪大型机械厂的制造能力,瓦特那个时代,可需要成百上千的工匠。现在维基百科每月有超过40亿次的知识检索请求,GitHub上2500万开发者共建的代码生态,瓦特会为1796年跟博尔顿的那场专利诉讼而沉思。
工业革命以来,人类对效率的追求始终伴随着对生命的妥协。但即便是妥协,终究也有基本的底线。
1769年,瓦特改良蒸汽机开启了机械化大生产时代,但曼彻斯特纺织厂中童工日均16小时的工作时长、平均寿命不足25岁的残酷现实。更有甚者,蒸汽机时代工人被机器吞噬的惨剧不断上演,效率崇拜对人性的践踏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,直至1833年英国《工厂法》强制限定工时,才标志着社会开始以制度抗衡技术的野蛮生长,安全依然是个长期的问题。
如今,在“中国智造”的宏大叙事中,人工智能技术正以颠覆性姿态重塑汽车工业:自动驾驶解放双手、智能座舱重构交互、车路协同优化效率等等等等。然而,当车企以“L3级自动辅助驾驶”、“零接管率”为卖点疯狂营销时,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的概念却被模糊化植入其中。在事故中丧生的车主、因算法歧视被拒保的驾驶员、因数据泄露遭勒索的消费者,却将技术平权的尖锐矛盾暴露无遗。科技平权发出了技术伦理的文明拷问:当机器开始替代人类决策时,我们如何守护生命的尊严?
从福特用流水线将汽车送入寻常百姓家,汽车的安全问题一直如影随形。比如早期的汽车缺乏安全带和气囊的T型车每年导致数万人死亡。50多年后的1956年发明三点式安全带后人们才看到希望的曙光,汽车厂家却因成本抵制迟至1970年代才被强制普及。这一滞后直接导致美国十年间多死亡30万人。历史证明,技术普惠若缺乏安全底线,终将沦为“致命普惠”。
现在的智能汽车每天生产海量的数据,涵盖位置轨迹、生物特征甚至车内对话。2024年,《纽约时报》报道保险公司会根据长达258页的用户行车数据,对用户急刹车数据进行独立核算保费,导致高风险用户保费上涨数倍。这恰如法国哲学家福柯所言:“圆形监狱”已从实体空间迁移至数据云端,公民的隐私严重让渡,知情权被剥夺,沦为算法中的“透明人”。
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进行一项研究,通过对超过 8000 张图片检测后,发现了一个漏洞:自动驾驶汽车使用的由 AI 驱动的行人检测系统,对儿童的检测准确率比成人低了 19.67%,深色皮肤的检测准确率比浅色皮肤低了7.53%。雨雾天气下弱势群体事故风险激增。更隐蔽的是,部分车企为降低事故率,算法会优先规避赔偿成本高的对象,如豪车,形成“算法达尔文主义”。当技术成为社会偏见的放大器,那么“智驾平权”就出现生命漏洞。
自动驾驶系统成为车企营销的噱头,当事故发生后却改口为辅助驾驶。当年优步自动驾驶撞伤行人,责任认定演变成了一个全球性的话题:算法供应商、车企、地图服务商相互推诿,受害者维权陷入被动。技术的进步对各国的法律体系滞后是一个巨大的考验,尤其是在自动驾驶出来时才发现,道路交通安全法将驾驶责任限定为“人”,对AI决策主体缺乏界定。
现在,世界进入了硅基文明的跃升初期。除了自动驾驶,人工智能、机器人,智能制造都在向未知的世界不断地发起探索。当我们在互联网上冲浪的时候,互联网让天涯近在咫尺,可隐私数据成为他人觊觎的生产工具。当众包平台上3000万零工劳动者风雨穿行,他们在跟算法调度系统赛跑,更是为了生存而不敢停下脚步。现在,我们正站在技术普惠与用户安全的十字路口,敬畏每一个生命,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,技术才能站稳人民的立场。
十八大以来,国家多次强调,科学技术特别是新兴科技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、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,也存在不少难以预见的规则冲突、社会风险、伦理挑战,如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算法歧视、隐私保护等社会问题,基因编辑、基因增强等生命科学新技术引发的不确定性风险等。要增强忧患意识,加强科技伦理治理,确保科技发展安全,让人民群众更安全地享受科技红利。站稳人民立场,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科技强国建设的价值引领。
德国首创“技术监理官”制度,要求车企公开算法决策逻辑并设立赔偿基金;欧盟将自动驾驶列为“高风险系统”,强制实施第三方认证。北京大学成立全球首个“自动驾驶伦理委员会”,成员涵盖哲学家、法学家、工程师及市民代表。其发布的《自动驾驶道德决策12条准则》中明确:“系统不得基于年龄、性别、种族等因素进行差异化抉择。”这种多元共治模式将推广至所有L4级以上自动驾驶系统的算法训练过程,确保技术演进不脱离人间烟火。监管建立覆盖数据主权、算法审计、责任追溯的全链条体系,以严格立法倒逼技术向善。
技术平权时代的人即数据,算法往往在人面前犹如一个黑箱。DARPA推行的XAI(可解释人工智能)项目要求算法输出决策依据,如自动驾驶紧急避让时需明确“为何选择左转而非刹车”。国内企业如华为已在其MDC计算平台中引入因果推理模型,使系统能像人类驾驶员一样提供“驾驶日志”。唯有让算法告别“黑箱”,才能实现技术权力的民主化。尤其是智能汽车,更应该内置“伦理选择模块”,面对不可避免事故时优先保护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。
智能汽车的技术平权更应该关注“双冗余安全设计”:当主系统出现误判时,备用系统会立即启动,并通过方向盘震动、座椅脉冲等物理反馈唤醒驾驶员。技术民主化可改变汽车业的价值逻辑,安全不应是豪华车的专属标签,而是所有交通参与者的基本权利。监管方面所有涉及人身伤害的智能汽车数据,需在24小时内同步至国家交通安全区块链,并引入“数据陪审团”制度,由算法工程师、伦理学家和普通市民组成三方团队,共同解析事故真相。
除了自动驾驶,我们未来还会面临大数据、机器人等诸多技术平权,当我们站在工业革命4.0与智能革命交汇的十字路口,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重温爱因斯坦的警告:“关心人的本身,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。”从“中国制造”到“中国智造”的跨越,不仅是生产力的跃迁,更是文明形态的进化。当硅基生命与碳基生命开始争夺道德叙事的主导权时,真正的文明高度,不在于创造了多少奇迹,而在于守护了多少颗不安的灵魂。
敬畏生命,敬畏安全,是这个AI时代更是新能源智驾时代最需要的商业文明。这也应该是商业文明的底线和常识。
(本期策划:黄利明)
关于股票的